二次探访先锋书店
去年春天随高中朋友来过一次,当时正沉迷进步的社科类与美国史,只觉得注重生活的诗学氛围与我调性不搭,但逛书店体验还是不错。转眼一年过去,不再相信进步与道德的我独自前来
客观来说,如果商业书店略带文化的范本是诚品,那本店可以说是能开出连锁的独立书店的文艺的极限了,再多一点可能盈亏都要倒置,粗略看下来是靠小资空间(咖啡),文化活动(签售),文创产品(周边+盲盒)赚喜欢文化符号人的钱来补贴卖书的主业。
他们并不喜欢文化,只想让自己显得有文化或者自欺有文化。对此我不喜欢但我也没资格指责,当文化工业认同的消费随手可及时(如汉服)还在坚守线下书店这种八十年代的东西已经足够坚韧,连忧心忡忡的许知远的单向书店都开始卖狗屁不通的“掉书袋”,这个年头书店能活下去就是对文化最大的贡献。
说回见闻,即使是工作日的晚上,不少单向度的人们围着入口处的大十字架拍照,黑白撞色而带有宗教意味的布景震撼了他们精神上虚无的内心,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那是精神世界维度与在现世的投影,如同连结两个界限的虫洞,不过大多数人也还是止步于此,在发完朋友圈美滋滋的刻奇过后又回去享受生活了
一列书架尽头发现了黄绿交织的西方现代思想们,19年的我看的仍然是这一批译者们工作成果的再版,如果说小波给我完成思想启蒙,那哈耶克们则替我完成了政治哲学的启蒙,即使现在已被我放弃,仍然值得感恩
看到硬木凳上埋头苦读的人们,仍然心生宽慰,虽然仍不免刻奇之嫌,在文化作为符号形式上处处在场唯独本身稀缺的精神空间里,他们持住了书店的下限防止其退化成猫的天空之城一类虚有其表的东西
在先锋书店的沙发上码完了这篇看啥骂啥指点江山的东西,相比于抱着文化工业品看的人,我这样捧着手机打字的人看起来更像假文艺一些,念及此处不免莞尔